命运石之门,简称石头门
石学究竟是什么?
官方的设定究竟是黑是白?
民间的逻辑究竟是否有意义?
本文给你所有想要的答案。

一楼惯例群宣:

SOS 团:石学圆桌会议,致力于 sg 逻辑解读的一个小组。有兴趣的同学欢迎加入。

Ps:看标题可别误解,我可不是为了某位“科普”才写的这个帖子,我没那么抖 m。这篇我早就开始写了,群里现在也在解决类似的问题。写的很认真的,全文 10000 字,希望有缘人耐心看完。

引子

为什么要写这个帖子,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本篇无论是动画还是游戏,官方 QA 本身有一些问题,但足以用来解释剧情。
官方 QA 有问题,不代表官方本身不清楚。QA 只是用来解释剧情的,不是用来完善世界观的。
为什么呢?一个例子就够了。
官方 QA 第 25 问:为什么删除最初的 dmail 能使α变动到β?问答如下。

Q25
为什么在第 10 章中,能够藉着删除被 Echelon 收集到的寄给桶子的 Dmail 而移动到β世界线呢?在删除之前,Dmail 已经被 SERN 知道了的话,即使删除了不也无法改变命运吗?
A25
透过改变现在,过去也会重新构成。第 2 章里 John Titor 在@channal 上说的话「一旦发生世界线变动率会改变的大事件,过去总是会按照着因果律毫无矛盾地被重新构成」就是这样。藉着删除 7 月 28 日的 Echelon 的邮件数据,7 月 28 日至 8 月 21 日的因果律将会重新构成为“β世界线 1.130205%”。这是建基于「由于 Dmail 本来就是“离开了因果律之环的异端”,当进行寄送或删除等干涉,将会产生无视因果律的大幅度异常改变」这条本作中因果律改变的规则。

引用:
当删除残留于 Echelon 的冈部送出的 Dmail 数据时,世界会产生变化。此行为是受未来的桶子唆使的铃羽,向冈部他们提议的。

note:为何藉着删除 Echelon 的 Dmail 数据,会让世界线变化?这是玩家特别抱有疑问的要点之一。ReadingSteiner 发动几乎都是用 Dmail 改变了过去时。这成为了“ReadingSteiner 仅因邮件的删除就发动,因此而感到不谐调”的原因。顺带一提想要时间跳跃去进行巨大的过去改变时,大都会因收束而以失败告终。“对于想要删除 Dmail 这个行为,为何阻止这事的收束并没有起作用?”是一个谜。也留下了“即使之后删除邮件,只要之前就被 SERN 盯上了的话,结果不也不会改变吗?”等疑问。开发团体对于这些疑问,回答了「Dmail 本来就是“离开了因果律之环的异端”」,所以当进行干涉将会引起大幅度的改变。即是 Dmail 的特殊性,成为了引起种种世界线变动的原动力。

这是“dmail 超因果”的出处。也是“删除 dmail 导致α变β”的官方解释。
首先一个问题:这一段,符合设定,符合剧情。
但是符合逻辑么?
——不符合。
如果只看这一段解释,那么官方本身就把“dmail”看成了一个法外之物,于是所有对它的干涉都会导致巨大的变化。

然而……

这个解释,逻辑有问题。
这个解释,逻辑有问题。
这个解释,逻辑有问题。
这个解释,逻辑有问题。

为什么有问题?
——第一封 dmail 相对于其余 dmail 太过于独立,也没有解释第一封 dmail 诞生α的理由。
为什么第一封 dmail 只要“在现在删除”便可“取消因果”,而其余 dmail 必须要“新发送一封 dmail,在过去让看见 dmail 的人行动回归原来的情况”才行?
——根本没解释啊!
但是官方知道么?
——显然是知道的。因为剧本中的其他 dmail 都是“取消因果”而非“直接删除”。
既然知道,又没解释清楚,为什么呢?
——因为这段解释并不是官方的本意。

官方的本意是什么?
——摘录自图片:“删除被梯队系统保留的 dmail 数据满世界线就会变化。这是接受了未来桶子指示的铃羽向冈部他们提出的方案。”
“未来铃羽的方案”,这就是答案。
至于具体为何?官方根本不想自己说出来,所以在 QA 的时候随便敷衍了一下,把“dmail”摆到台面上来,利用“dmail”的特殊性去解释。

所以,除却官方的内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民间的解释?这些民间解释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不是他们完全依据官方设定,而是因为他们依据逻辑。

因为抛开官方设定,不论何种民间的解释,无一不是从“因果”出发进行讨论。而这实际上并没有违背官方的本意,因为官方除了这第一封 dmail 的解释以外,所有解释都是符合因果的。包括“为何 dmail 不能删除而是必须要取消”这种问题。

除了这个例子,类似的,“欺骗世界”的“设定”,“观测者”的“设定”,“AF 理论”的“设定”。。。讲真,不说逻辑有问题了,有一些乍看甚至和剧本内容有矛盾,需要深入去理解。类似的例子我能举出好多,不多说了。
所以:“设定”,只是“设定”而已,“QA”的目的是梳理剧情疑问,不是弄清逻辑。
弄清逻辑,还是要从剧本内容本身出发。

Ps:吧里那位“科普”的,美其名曰科普按照设定来,却连设定有什么问题都不清楚。这属于偏信到极致,也不去思考。没有系统就科普,属于有普没科。又没人看,就属于既没普又没科了,噫吁嚱。

Pps:另外有很多人,把这些“民间”解释当成“官方”的,这有可能是各种因素所致,甚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建议,不论看了多少分析贴,参与讨论的基础是先把官方设定单独拎出来看完,然后再去看民间的东西,以免产生误解。

至于民间那些讨论,导致了民间对于“一种解释的认同”,也就是所谓的“民间解释”。“民间解释”往往更容易被认同,因为它们早就经历了“讨论”的过程了。而这些讨论的“过程”,最终引出了“因果决定收束”的这个结论。这不是看设定能看出来的东西,这东西只依靠逻辑。

然而,为什么最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本质原因是什么?民间为何对于这种解释如此热衷与推崇?这些内容,民间的讨论是无法得知的。而这就需要对设定从头至尾进行理解,并且从志仓的思路本身着手,去思考“世界线变动范围(AF 理论)”的诞生。

也就是我帖子以下第二部分的内容。

AF 理论的建立——官设的诞生始末

第一部分的结论是:官方 QA 有问题,但是 QA 不是官方的本意。
QA 是面向“看过剧情”的观众及读者的,目的是“解释剧情”,这并不是“官方的思考过程”以及“设定诞生的过程”。
这一部分,讲的就是“官方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设定者志仓的思考过程。并且,这也能揭露“民间解释最终得出这个结论”的深层次原因。

先从 sg 的起源说起。
从访谈中,我们知道,在 5pb 完成 CH 之后,志仓找到林直孝,脑门一拍:“我们来写个时间穿越的故事吧”。
当初被所有人反对,最后志仓通过厚厚的一本设定和脑洞征服了脚本家们。
于是 SG 就诞生了。
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所谓“志仓的思考过程”。

当然这个故事是说着玩儿的也不能全信。但是设定是志仓弄的,脚本是脚本家们写的,两者分工明确。所以,需要知道的是,设定并不是成品。当初思考设定的过程和写剧本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开来了。因此,在弄设定的时候,志仓是没有剧本的。所以志仓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架构出一个世界观,既有能让故事写的出色的潜力,又能够让逻辑通顺。
理解了之后我们继续。

科学 ADV 系列的理论基石是“脑科学”而并非因果律。SG 是科学 ADV 系列第 2 部。
志仓想要写个有关于“时间穿越”的故事,于是他对于设定的思考是从“时间机器”出发的。
所以,AF 理论的出发点,简单来讲就是“时间机器”。
从时间机器出发去思考,重点来了,怎么解释时间机器所产生的悖论呢?
这是志仓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现实世界中物理学对于“能否时间穿越”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探讨,直到现在都没有答案。并且,时间穿越这一题材吸引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神秘性。。所以 SG 想要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要设定好。

于是为了解释悖论,志仓需要干什么呢?
——最基本的,了解因果律。对于这个问题,物理学上有过各种诠释,所有的诠释是朝着能够解释“时间穿越导致的因果律崩坏”而做出的。于是在 SG 的设定里,不解释这个就相当于没有任何解释。

所有人的思考与脑洞都是有迹可循的,志仓思考 AF 理论是的思路是可以猜测的。所有理论结果都不是睡一觉就出现的,也不是“一拍脑门”就能解决的事情。如同“AF 理论”这么复杂的设定,显然是需要一个开端,然后一点点开始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逻辑的系统。

Ps:游戏中的所谓“M 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忽悠观众就够了。就算有参考,也没有谁相信志仓的脑洞能大到把三个物理基石搞透并综合运用起来。

知道这一点,就可以去想了:

时间机器不存在的世界,世间的一切由因果串联,因在前,果在后。
而时间机器一旦存在,就会导致本该处于未来的结果回到了过去的原因之前,于是产生了结果导致原因改变,原因改变导致本该发生的结果未发生。这就是祖父悖论。
在现实世界里,祖父悖论的解决方式是“平行世界”(多世界诠释)或是“坍缩”(哥本哈根诠释)。
平行世界否定一切可能产生的悖论,而坍缩拒绝观测我们世界本身之外的其他世界。
这两种现行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了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律”。
那么做个类比的话,世界线收束范围(attrat field,简称 AF)则是石头门世界观中的“被完善”的因果律。这两个理论也是志仓发展 AF 理论的核心。

(PS:从这一段就能看出来,AF 理论的根基就是因果律。如果没有因果律,AF 理论诞生都不会诞生。所以实际上,“收束取决于因果”这个结论是必然的。)

也因此 AF 理论有几个特质:
A 结合了以上两种现实理论,
B 外加上有关决定论的脑洞,
C 部分从因果律出发的想当然
D 承认了时间机器的存在基础之上,构成了一套需要世界本身进行计算的、符合因果律的运作体系。

下面一个个讲。

A、结合现实理论的部分,包括:
1、世界在每个时间点上产生的无数分歧,构成无数的世界线(平行世界中的概念)
2、同时只有一条世界线被点亮,就是现在所处的世界(可以理解为波函数的坍缩导致其他可能性都消失了,哥本哈根诠释中的概念)
这一部分中的概念来自现实,属于 AF 理论中最靠谱的内容。所以 AF 理论实际上是“已有理论的改写”,而非“重新构建一个理论”。志仓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重新构建一个理论”。

B、有关决定论的脑洞,包括:
1、世界线形状为线束,微观上分为一条条互不干涉的线,宏观上组成粗线绳,通往同一个未来。
2、未来会被收束,既定的事实会被收束,过程可以改变,结果却不能改变。

“决定论”在哲学中是有标准的逻辑的,并不是脑洞: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反过来,如果发生了某个事件,可以认为它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看来,在 A 部分的第二个概念(A2)的特点是,结合了平行世界的概念以及“单一世界”的事实。这是为了 B 中的“决定论”脑洞做铺垫。因为有多个世界同时存在相互不影响的话,“决定论”也根本就无需存在了。只有“单一世界”才有可能“存在收束”,而现实世界中能够将世界解释成“单一世界”并且对时间机器有包容性的诠释,就只剩下哥本哈根诠释中对于“坍缩”的解读了。

然而,AF 理论中的“决定论”不止于此。因为它加上了“时间机器”的概念。所以才有了“收束”、“线绳”等等概念。而这些都属于脑洞的范畴。

这一部分的理论架构纯属脑洞,属于 AF 理论中加强剧本娱乐性和戏剧性的内容。毕竟石头门是一个文学作品,而不是科普读物。因此是要给个好评的。

综合 AB 来看,这些概念都是为了配合“时间机器”而出现的。如果没有“时间机器”,世界要么本就是无数分歧的合集,但是无法观测到其他世界,这是通过哥本哈根或者多世界诠释来解释;要么早就被决定了,既不会有分歧,也不会有收束,这是通过决定论来解释。然而不论哪一种解释,剧本发挥空间变得非常狭窄,于是志仓选择了将“分歧”保留下来,并且添加上了“决定论”的相关概念,构成了一个全新的 AF 理论。
——但是这个时候,AF 理论会存在大量的矛盾。因为“决定论”和“平行世界”本来就有很多地方存在矛盾。有个哥本哈根的坍缩的解释并不能够中和所有问题。于是就有了下面的 C 和 D。

C、从因果律出发想当然的内容,包括:
1、想要改变收束只能越过分歧点。
2、存在巨大事件所导致的巨大的分歧点,(1991 海湾战争,2000 千年虫,2010 时间机器)。

说这两点想当然,是因为收束的内容乍看起来无法确定。于是在看完石头门之后,观众对于收束会有各种不同理解,争论在所难免。实际上官方对此有定义,但也喜欢借助一些“科学”的词汇来误导观众,比如“观测到的东西就被收束了不可更改”之类的,偏偏大部分观众会信。而让部分观众确信的源头,显然就是想当然。“这么说起来好高大上啊!这么说起来很定很帅很受欢迎!”之类的心理想法,现在也能猜个七七八八。

但,由于此种想当然是从因果律出发的,所以并非真正的想当然,而是具有逻辑可循。
什么逻辑呢?分歧与收束的对应性。

C1:“想要改变收束只能越过分歧点”是将 AB 两点逻辑串联起来的一句话。A 所带来的是分歧,B 所带来的是收束。将“分歧”与“收束”所结合,带来的就是 AB 在逻辑上的统一。

由于 AF 理论是石头门世界观里的因果律。世界在每个时间点上会产生无数的分歧,这些分歧导致不同世界线。所以实际上,不同的因果会导致分歧,即分歧=不同世界线。
那么“想要改变收束,只能越过分歧点”,这个说法,翻译一下就是“世界线有收束,改变世界线就能改变收束”。这实际上是把“收束”直接与“分歧”绑定。“收束被分歧改变”。

在此基础之上,“因果导致分歧”等价于“因果决定分歧”;“收束被分歧改变”等价于“分歧决定收束”。
所以:“因果决定分歧决定收束”
所以:“因果决定收束”。

收束取决于因果就是这么来的。

具体说,在本世界线上,某些事件被收束。但是如果因果变了,分歧导向变了,世界线变了,事件也就不被收束了。
这就是铃羽所说,打破“收束”必须要到“分歧点”之前的原因。

重要的是:本质上 AF 理论是收束范围,也就是不论哪一条“世界线”,虽然称之为单一的“线”,但是在更微观的量级上它依然是由更细的世界线所组成的“线绳”。这就是为什么收束会有“范围”,因此,收束所对应的分歧也具有范围。于是推导出了上面的第二点:“存在巨大事件所导致的巨大分歧”。

——AF 理论中,看似想当然的特质 C,本质上中和了特质 B 过大的脑洞带来的与特质 A 的矛盾以及逻辑漏洞,使得这种脑洞有了一定的逻辑支撑。所以对于这个想法是要吹爆的。

D、承认时间机器的因果律以及世界自行计算系统。
AF 理论通过世界计算系统化解了时间机器的悖论这一点,虽然因为造成一些漏洞并不值得吹爆,但这大概是这个脑洞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欺骗性最强的一点。
由于这一因果律的前提是存在时间机器,而时间机器会导致因果逻辑产生悖论。因此在 AF 理论里,会出现“世界自行计算并重构,直到找到 bug 消失且符合因果律的世界线从而再一次稳定下来”这一系统的存在,也就是世界发生 bug 并且自我修复的过程。这就是石头门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最大的不同之处。
而这个系统,导致了因果存在高低两个视点。低视点是世界线内部的因果,高视点则是与世界重构相关的因果。于是就会导致 AF 理论存在某些神奇的现象,或者说为了圆漏洞而加上的附加条件。

1、莫比乌斯环。
在时间机器以及世界计算系统的作用下,会出现因果环: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反过头来导致原因,整个世界线上并不存在这个因果环的起点(本因),因为起点(本因)在变动之前的世界线上。这就是所谓莫比乌斯环。
莫比乌斯环在现实中从更高视点去看,是存在“究竟如何存在”这一悖论的,但在 AF 理论的框架下可解。从高视点来看,世界重构本身也是有原因的,而重构可以稳定于因果环,因为因果环从低视点来看并不存在悖论。所以,其他世界线上的原因,就是本条世界线上的因果环。

2、因果连接点。
当世界发生 bug 的那一刻,世界自我 debug 的计算发生在一瞬间,世界从旧世界线无时差的移动到新世界线。移动的时间点,就是因果连接点。(当然,“因果连接点”这个词语也是民间的)。
因此,发送 dmail 的时候(注意并不是接受 dmail 的时候),就是世界发生 bug 的时候,世界在发送 dm 的时候移动到了新世界线上。
同样,这也是高视点的产物。

3、dmail 超因果。
由于 dmail 导致了世界发生了 bug,世界需要变动,而新世界线的产生来源于这封 dmail。所以很显然,dmail 要在新世界线上存在。但是 dmail 的发信却不会被保留,因为新世界线上并不存在“发信”这一事实。
这属于为了圆逻辑而加上的设定内容。不过相比设定中大量的逻辑推演所自成体系,区区一个设定内容,后续想怎么圆都是没问题的。
从逻辑上来看,这就是“变线的原因”必然保留于当前世界线上的基础。也是当世界从β变化到 sg 线的时候,即使铃羽的时间机器没有回到过 7/28,sg 的 7/28 当天依然会莫名奇妙地出现一个冈部伦太郎把牧濑红莉栖给救了,这就是“世界线变动保留本因”。
当然,本质上也是高视点的产物。

以上三点,使得 sg 世界观中因果的层次分明。而“观测者”、“RS”、“新型脑炎”等概念也因为这个“系统”应运而生,进一步丰富了 SG 的世界观。类似的内容在剧场版小说和 SG0 里有大量的涉及。而不论哪种“应运而生”的概念,最终都回归到了剧本上,并且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比如主角拥有了“观测者”的能力,原因是他有“RS”;再比如不论是谁都有“既视感”,让主角回归原本世界线成为可能等等。没有 D,就没有这些全新的设定与概念,也就没有石头门丰富多彩的元素混合。

如果说 ABC 是世界观设定时候必须去考虑的问题所致,D 则是将这些内容串联在了一起并进行整合,最终使得这一理论的架构能够支撑剧本的诞生。毕竟有很多设定非常丰富的世界观,由于找不到剧本切入点,最终的剧本都非常单一和无聊,完全体现不出来世界观的丰盛。而特质 D 完成了这一过程。甚至,正是由于 D 的欺骗性,成就了石头门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伟业。

Ps:D 的欺骗性在剧情中的体现:在观众无法彻底理解 AF 理论的情况下,去细想欺骗世界本身是会发现 bug 的(当然深入研究就明白其实并没有 bug)。但是 23 集的最后依然利用欺骗世界获得了绝佳的效果。原因就是利用了高低视点的不同因果让观众产生错觉,观众会认为因果通顺。这也是 AF 理论对于人脑的误判的把握。很多人认为 sg 没有诡计设计,实际上这种对于观众逻辑上的直接挑战,并且利用高低视点的因果不同所导致的人脑错觉,我认为是诡计中的佼佼者。现在太多的观众被“诡计”二字迷惑,我认为“诡计”所包含的范围比他们的定义多得多。

以上是第二部分。大致说明了三件事。
1、官设是如何诞生的?思考官设的人的起点究竟是什么?
2、为什么民间的讨论最终会汇聚到“因果决定收束”这一种解释上?
3、为什么这个设定能够支撑起如此出色的剧本?

第二部分“官设的诞生始末”,就此结束。希望看完的朋友们能够获得一些帮助。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来。自此,SG 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创作阶段,这一鸿篇巨制终于在 2009 年出土。接下来,玩家与观众便登场了。无数观点与想法纷至沓来,无数讨论、无数互动、无数排查与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段的历史,以及如今观众对于设定理解的舆论格局。而下面就是探讨这些东西了。

民间逻辑的诞生始末

民间逻辑简称“民科”(雾)

民间逻辑如何诞生的呢?很简单,在鸿篇巨制出土之后,经历了一段人气的积累,然后在各大论坛上开始了讨论。最开始百花齐放,只是各种观点的碰撞,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论据和逻辑串联,形成理论。其中参与讨论的各种流派,有意义的只会是逻辑能力出众的各位大佬,因为竞争极为激烈,如果观点有问题就会被推翻。于是久而久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经过 10 年讨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舆论格局。

Ps:本人没有经历过各个论坛上石头门出土期的荒凉以及发展期的群雄割据,只经历过 2015 年之后贴吧发生的事。所以以上基本就是口胡。

那么 2015 年之后,什么事情诞生了呢?
由 QQ 大人撰写的贴吧 QA,与官方 QA 遥相呼应。形成了门吧日经贴解释体系。

而这些解释体系所持观点中,最显眼的就是“因果决定收束”。
为何这种说法最显眼?是有原因的。

1、这一结论符合官方的思考过程、符合剧情内容、符合官方设定的所有描述、符合观众的思考逻辑,并且能够从剧情当中推演所得,而非完全依据脑补。因此,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并且最终在舆论发展中拔得头筹。

2、天老板(咱吧吧主)对此的奉献不用多说。包括天老板在内的各种大佬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以及天老板本人对于 sg 剧情以及设定极为深层次的考究,撰写的各种总结性文章,渐渐将这一逻辑构建成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拥有自己的系统,拥有自己的解释方式以及理解逻辑,最重要的是他完全符合官方设定。而剧本中一些看似不符合此理论的细节,也能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解释。

在这里有两段分析能够深层次说明这一理论以及设定的合理性。

1、它的对手。

“因果决定收束”与“观测决定收束”是两方阵营。在很长时间都有着两派人的讨论。

——“观测决定收束”直接来源于剧情,从“角色”口中获得,容易被新人接受,因此很容易成为论据,但并没有在任何地方的官方设定里出现,且这一说法直观上就存在各种巨大的逻辑问题(凶真看到了真有理的死以及死法,为何死不能改变,死法却能变?)。就导致了这种说法会被轻易推翻,能在充分讨论之后依然信以为真并且死皮赖脸不认错的基本都是杠精。

——“因果决定收束”源自于剧情中的各种暗示,比如在真有理死后凶真一句不和常理的“我一定饶不了你”,但是剧情中并没有直观表述,需要人去分析以及理解,因此不容易被新人接受。但是,这种说法由于直接从“因果”出发,逻辑上没有破绽,彻底与 AF 理论构建的根本原因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显得非常缜密,极具说服力。而形成逻辑构建之后,其“烧脑”的本质更让人流连忘返,让人愿意相信:“命运石之门的逻辑就是如此,因为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并且非常牛皮。”

拿本帖第二部分的内容来说,观测是啥?根本没有用到。观测是量子力学里的东西,和 AF 理论没有关系。理由就是志仓的整个思考逻辑。

综合来看 ABC,A 是现有理论的概念换用,其中“平行世界”是解释时间悖论的基础,“哥本哈根诠释”是为了让决定论成为可能。B 是时间机器基础上的决定论脑洞。C 是 AB 的串联。这一连串的逻辑中,最重要的是“时间机器”以及“决定论”。“时间机器”是作品的主旨和基石,“决定论”是作品戏剧性的由来。

为何“量子力学”可以丢在旁边了呢?因为量子的世界本身和决定论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现实中“决定论”里的各种概念都正在被“量子论”所挑战着。

而“因果决定收束”却能够解释“观测决定收束”中“观测者”的地位以及行为。比如为何“角色口中会说出观测到的事物不能改”,是因为“角色并非全知全能,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也有错误”。
因此“因果决定收束”的解释对于“观测决定收束”是否定但是包容的。

同理,“因果决定收束”对于官方的解释也是“包容”的。这就要涉及到第二个例子了:对于 AF 理论的逻辑钻研深度问题。也就是下面的 2。

2、它的深度。
“因果决定收束”这一理论,对于官方设定的理解极为深刻,它追寻的是官方设定所展示出来的理论的背后原理,因此能够解释比官方设定更广更深更细节的问题。
举个例子:官方将世界线分为“线”和“绳”。AF 收束范围就是“粗绳”,而被 AF 收束范围包含在里面的世界线则是“细线”。
世界线也只有这两层粗细之分。
然而“因果决定收束”的理论,将分歧与收束关联起来。小的分歧带来小的收束,大的分歧带来大的收束。如此一来,能够解释的问题范围就成倍的增加了。

具体描述为:本质上 AF 理论是收束范围,也就是不论哪一条“世界线”,虽然称之为单一的“线”,但是在更微观的量级上它依然是由更细的世界线所组成的“线绳”。这就是为什么收束会有“范围”,因此,收束所对应的分歧也具有范围。

由此类比,为什么萌郁的死亡和真由理的死亡被不同程度地收束(0.1% 对应 1%)?为什么真由理的死亡被收束,而死因却不被收束?
——因为收束在不同的范围上。看似不被收束,只是宏观上的不被收束,微观来看被收束。而看似被收束,只是微观上的被收束,宏观来看不被收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找到“收束所对应的分歧点”。真有理死亡的分歧点是α的本因——“首封 dmail”,而萌郁死亡的分歧点则是“找到 ibn5100”这件事。

再举一个例子,为什么真有理的死不能改变,但是死因却能改变呢?
因为真有理的死的根本原因是α的根本原因,想要改变死因只能改变分歧,也就是将α世界线的本因取消,抵达β世界线。但是真有理的死因每次都是不同的,原因就是被凶真带到了各种地方导致死因的变化。分歧在“被凶真带到不同地点”而非“α本因”,分歧与收束相关联。

这样就会发现,官设中“tl 机不会改变世界线”,“dmail 可能可以改变世界线”,这两种解释在这一理论下被统一成一种解释了。因为官设的解释仅仅是表层,而这一理论则思考地更为深刻。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从根源上看会发现实际上是一样的。

以上,“因果决定收束”对于它对手的矛盾与支撑点都包容地很彻底,甚至它更能过作为官方设定的包容与拓展。“对手”与“深度”指明了其说服力强的原因。它是最为包容、解释最为清晰的理论。因此,这一结论以及背后的逻辑和理论,并不能因为它是“民间说法”就被轻易推翻,其对于官方完全包容以及拓展证明它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官设。但是,也并不能像当今大多数人那样,由于各种原因,将其认作“官方说法”。因为没有任何官方设定证实了这种说法就是官方所想。

这,就是民间逻辑的魅力所在。

官民如何和谐共处

也许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官方本身的逻辑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的。
也许越来越多的人会知道,石头门就是个 chili chicken。
那如何处理民间逻辑与官方逻辑的关系呢?
——民间逻辑必须给官方逻辑让路。

民间逻辑成立的基础是大量人的认同,这其中有很多前提:
1、将官方逻辑能解释的内容完全解释,并且并不与官方逻辑产生任何逻辑矛盾。
2、经过了多次高质量讨论的检验,自身没有任何逻辑漏洞。
3、能够超越官方逻辑,深层次解释剧情中各种小细节。

那么,如果出现了全新的官方逻辑,导致民间逻辑与其产生了逻辑矛盾;或是新出现的剧情中有一些小细节与民间逻辑具有决定性矛盾,有错误的一定是民间逻辑,而非官方逻辑。
此时,民间逻辑有两条路可走。
1、修正自身的理论依据,找寻剧情中新的线索、进行新的思考实验和逻辑推演,去构建符合剧情的新的理论。
2、放弃思考,大骂官方不作为,当甩手掌柜。

当然,已有的民间逻辑根基很扎实,不会被细小的错误瞬间推翻,但是选择 1 还是 2,并不仅仅取决于民间逻辑能否解释官方新出现的剧情内容,更取决于剧情内容的“价值”。
剧情一坨狗屎,原本没什么逻辑问题都会被各种挑刺。
剧情精彩纷呈,就算出现一些逻辑问题也能脑补解决。
粉丝都是靠爱发电的。没有爱,也就发不了电了。

为何在过去 10 年内,民间能构建出“因果决定收束”这类规模宏大,根基扎实,实用度高,认同度高的理论逻辑?
——因为当初鸿篇巨制的剧情内容的“价值”,足以孕育出充分地“观点”、充分地“讨论”、最终由量变到质变,诞生出来一位改变石学历史的“伟人”(雾)——天光逸。

为何大家总认为 SG0 的剧情逻辑不佳,树状图只要看个热闹,剧场版根本“不是官方”的?
——因为这三个篇章,剧情内容的“价值”,不足以孕育出“观点”与“讨论”,最终形成理论。
个别的“观点”是有的,我写了一些文章去解读 SG0,但是“讨论”却是核心要素。缺乏“讨论”,“观点”完全是立足不了的。

如今,“官方”与“民间”早已不是对立。“鸿篇巨制”带来的是丰富的人气与讨论,在这之后,官方做出的东西已经不是他们的了,民间的讨论早已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逻辑部分,人物情感、剧情细节等等,都有了比起设定之处有了极大程度地丰富。不要说石头门这个作品本身就经历了几百号人的制作与协调,各人观点本就不同,进一步讲,民间对于剧情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那么此时,强行彻底区分“官方”与“民间”的界限,已经变得不太可能。

所以,官民如何和谐共处?

“官方”与“民间”都得出力。

先说官方:剧情写好点,让民间看的开心点,比什么都强。这种情况就不是民间能够处理的事情了。

不过要说全是官方问题,也不对。民间对于价值的判断又多变的,市场需求、个别人心态、看片时的态度、讨论问题的场合、论坛氛围等等,都会影响到最终民间对于价值的判断。所以实际上官方也不能够全权处理。

对此,我的态度是——看片时心态摆正,讨论问题时尽量客观,充分理解官方用意之后再做评价。
而这也是官民和谐共处中“民间”需要做到的事情。

我不求能影响所有人,起码自己要做到。
也但愿这篇的文章能够多多少少影响一些人,从身边做起,从贴吧做起,改变讨论的生态。

像贴吧现在的环境,一遇到不同观点就说是吧宠与杠精,实在是抹杀灵感。
——遇到这种情况,驳倒再骂也不迟呀 233。
像贴吧现在的环境,民间与官方逻辑都会傻傻分不清楚,实在是趾高气昂。
——遇到这种情况,先回炉重造吧 www。
像贴吧现在的环境,放到几年前百花齐放的年代,估计石头门都火不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才是被驳倒的那个。
像贴吧现在的环境,口口声声说自己石学家的人,不说“讨论”的质量有多高,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遇到这种情况,请各位石学家们扪心自问一下,石学究竟是什么?

所以,什么是石学呢?
以上 10000 字,石学的定义,送给诸位。

愿石学长盛不衰。
El psy congroo

评论区



commit star size code size status


本站总访问量为 访客数为

Powered